当前位置:首页 > 他山之石

山东德州创新“一二三”工作机制强化汛期安全防范应对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23-08-07 09:24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山东省德州市锚定“既要力争不亡一人、不伤一人,也要力争城市和农田不受淹、粮食不减产”目标,创新“一二三”工作机制,在应急指挥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备战值守体系三个方面持续发力,全方位强化汛期安全防范应对举措。连续3年未发生群众因洪涝灾害伤亡,未发生城乡长时间内涝积水,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组建“一套指挥体系”排兵布阵。一是织密责任网格,消除责任盲区。建成“1+1+4+N”(1个指挥部,1个办公室,德州黄河河务局、漳卫南德州河务局、市水利局、市城管局4个部门分工负责黄河、漳卫河、三干流、城市防汛,“N”个部门协调联动)模式的防汛应急指挥体系。调整充实防汛抗旱指挥部,首次将商务、国动部门纳入防汛抗旱指挥部成员单位,按照“三管三必须”职责细化防指各成员单位职责,消除责任盲区,确保应急指挥体系高效运转。二是修编预案体系,上下贯通联动。完善市级“1+4”防汛抗旱应急预案体系,即《德州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和《德州市漳卫河防洪预案》《德州市黄河防洪预案》《德州市城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德州市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防御洪水预案》。基于市级预案,制定基层防汛应急预案编制模板,明确9项编制要素,一体化修编县乡村预案共6000余个,多方位开展涵盖指挥决策桌面推演、应急处置实战演练、超标洪水防御演练、城市防汛防台排涝演练、防汛物资调运演练、水闸控制运用等防汛演练活动200余场。三是绘制“八张图表”,实施挂图作战。基于防汛防台风应急指挥体系分工,健全指挥部运转体系,分别绘制防汛指挥责任人体系图、抢险救灾指挥部组织体系图、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组织体系图、抢险救灾前线指挥部运行示意图、防汛抗旱一二三四级应急响应图等8张图表,汛期实施挂图作战、依图施策。四是建好“五本台账”,推进落实落地。聚焦汛期高风险点位,分别建立全市化工园区、易积水点、地下商超、旅游景区、下沉式立交桥5本台账,明确地理位置、管理单位、负责人、联系方式、队伍装备等情况,确保责任到人、指挥到人。

建设“两套信息系统”提速增效。一是建设扁平化指挥系统,实现一网统揽。监测数据“一张图”。指挥系统接入了气象、水利、城管、水文等防汛重点部门监测预警系统,“一张图”实时查看雨情、水情、风情信息,综合分析研判,发布防汛预警。视频监控“一张网”。聚焦河道防汛,在全省率先完成境内5条骨干河道181处高点视频监控接入,覆盖半径2.5公里,附加智能AI算法,实现河道入侵、漂浮物等实时报警。聚焦城市防汛,指挥系统接入公安、城管等部门视频近6万路,强降雨期间安排专人查看易积水点、下穿式立交桥等城市防汛重点部位视频画面,遇紧急情况及时出动大排量排涝泵车应急处置。指挥调度“一盘棋”。在实现部、省、市、县、乡5级直连基础上,配备应急指挥车,组建全省唯一1支由正式在编人员组成的无人机飞手队伍,搭配单兵、布控球、370M对讲机、卫星电话、便携式卫星等设备,实现突发事件30分钟可视化,做到指挥到村到户。二是建设协同化广播系统,实现矩阵预警。市广播电视台、市应急局协同建设市级应急广播平台,与全市1万多个应急广播终端连接,建立了联通省、市、县、乡、村5级的应急广播体系。锚定精准预警目标,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对象提供快捷准确的信息服务,实现在突发事件时第一时间向民众发布所需应急信息。锚定广泛预警目标,汛期利用农村、社区大喇叭、音柱、收音机等音频设备,以及有线电视机、移动电视、户外大屏等视频终端广泛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通过奏嘛新闻APP、微信等新媒体进行矩阵式预警。

组建“三支专业队伍”备勤值守。一是做强备勤值守“排头兵”。在组建汛期“1+3+N”联合值班值守(市防办全程值守,一位气象人员、一位水利人员、一位消防人员联合值守,市防指成员单位备勤值守)队伍基础上,增设抢险救援组、救灾和物资保障组、安全生产指导组、宣传和舆情应对组等7个组备勤值守,进一步强化防汛应急值守力量。建立与驻德部队联防联战机制,如遇重大气象灾害预警,驻德部队随时做好支援准备。二是做优工作专班“指挥部”。汛期成立防汛工作专班,从水利、城管、河务等重点部门抽调人员到市县防办集中办公,明确水文、漳卫南等部门兼职信息人员,专班工作实现“五专九兼”(即五名专职人员和九名兼职信息员),实现防汛各方力量的优化聚合。以专班推进的方式、任务清单的模式,明确目标、压实责任,闭环解决防汛工作落地落实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三是做实会商研判“智囊团”。汛期市应急局每周组织水利、气象、漳卫南、城管等部门进行1次联合会商,强降水、台风等特殊气象条件时召开专题会商,分析研判天气形势,密切监视上游雨情水情。发生汛情、险情,或存在重大灾害风险时,召开紧急会商会议,及时提出启动应急响应、应急处置、物资队伍调配等工作建议。

来源:应急管理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