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安全生产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安全生产事故应对处置信息

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信息来源:【信息时间:2017-08-02 16:42  阅读次数: 】【字号 】【我要打印】【关闭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爆炸下限%(V/V):1.2

爆炸上限%(V/V):8.0

燃烧热(kJ/mol):-3264.4

临界温度(℃):289.5

临界压力(Mpa):4.92

闪点(℃):-11

引燃温度(℃):560

溶解性:不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等。

危险反应:与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燃烧或爆炸。

危险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化学危害:易燃液体和蒸气。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引起急性中毒;长期接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

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苯蒸气引起急性中毒。轻者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黏膜刺激症状,伴有轻度意识障碍。重度中毒者发生烦躁不安、昏迷、抽搐、血压下降,以致呼吸和循环衰竭。可发生心室颤动。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引起慢性中毒。主要表现有神经衰弱综合征;造血系统改变有白细胞减少(计数低于4X109/L)、9血小板减少,重者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并有易感染和(或)出血倾向。少数病例在慢性中毒后可发生白血病( 以急性粒细胞性为多见)。皮肤损害有脱脂、干燥、皲裂、皮炎。可致月经量增多与经期延长。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危险性说明: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可引起遗传性缺陷; 可致癌;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 吞咽并进入呼吸道可能致死; 对水生生物有毒; 引起严重眼睛刺激; 对水生生物有害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果出现刺激症状,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立即就医。

食入:漱口,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进入事故现场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易产生和聚集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蒸汽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在火场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避免使用直流水,直流水可能导致可燃性液体的飞溅,使火势扩散。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

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然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限制性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器材:砂土,泡沫,专用防爆泵,空气呼吸器及防静电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大气和水体。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个人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镜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前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工作后,淋浴更衣。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粗苯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强烈芳香味。

引燃温度(℃):562

燃烧热(kJ/mol):3264.4

闪点(℃):12

爆炸下限%(V/V):1.4

爆炸上限%(V/V):7.5

临界压力(Mpa):4.92

临界温度(℃):289.5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与醇、醚、丙酮、二硫化碳、四氯化碳、醋酸等混溶。

避免接触的条件:静电、撞击、震动、热源、点火源、光照。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等

危险反应:与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剧烈反应,甚至燃烧或爆炸。

危险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化学危害: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

明火、高热可引起燃烧爆炸。该产品可发生静电累积可能导致放电起火。

健康危害:高浓度苯对中枢神经系统具麻醉作用,可引起急性中毒并强烈地作用于中枢神经很快引起痉挛;长期接触高浓度苯对造血系统有损害,引起慢性中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致敏作用。可引起出血性白血病。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可引起遗传性缺陷; 可致癌;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 吞咽并进入呼吸道可能致死; 对水生生物有毒; 引起严重眼睛刺激; 吸入致死; 对水生生物有害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及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果出现刺激症状,就医。

眼睛接触:  立即翻开上下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15min,就医。

吸    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困难时给输氧。如呼吸及心跳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摩术。就医。忌用肾上腺素。

食    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医生的特别提示:急性中毒可给与葡萄糖醛酸,注意防止脑水肿,心搏未停者忌用肾上腺素;亚急性中毒,脱离接触,对症处理。有再生障碍性贫血者,可给与小量多次输血及唐皮质技术治疗。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有燃烧爆炸危险。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避免使用直流水。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一致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用水灭火无效。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尽可能将溢漏液收集在密闭容器内,用砂土、活性炭或其他惰性材料吸收残液,也可以用不燃性分散剂制成的乳液刷洗,洗液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喷雾状水冷却和稀释蒸气、保护现场人员。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处处理。

器材:沙土,泡沫,塑料器皿,专用防爆泵,过滤式防毒面罩,空气呼吸器及防静电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大气和水体。

个人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镜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前避免饮用酒精性饮料。工作后,淋浴更衣。进行就业前和定期体检

二甲苯

外观与性状: 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甲苯的芳香气味。

临界温度(℃):357

临界压力(Mpa):3.7

沸点(℃):137-140℃

引燃温度(℃):463℃

闪点(℃):29

爆炸上限%(V/V):   7.0

燃烧热(kJ/mol):-4563.3

爆炸下限%(V/V):   1.0

溶解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危险反应:与氧化剂等禁配物接触,有发生火灾和爆炸的危险。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火花、静电、高热和其他火源。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等

物理化学危害:易燃液体和蒸汽。其蒸汽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集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健康危害:二甲苯对眼及上呼吸道有刺激作用,高浓度时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可出现眼及上呼吸道明显的刺激症状、眼结膜及咽充血、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意识模糊、步态蹒跚。重者可有躁动、抽搐或昏迷。有的有癔病样发作。慢性影响:长期接触有神经衰弱综合征,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危险性说明: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对水生生物有毒; 皮肤接触有害; 吸入有害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提起眼脸,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呼吸、 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饮水,禁止催吐。如有不适感,就医。

对保护施救者的忠告:进入事故现场应佩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

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可用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灭火,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消防人员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发出声音,必须马上撤离。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汽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戴橡胶耐油手套。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

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污染环境。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然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并转移至安全场所。禁止冲入下水道。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封闭排水管道。用泡沫覆盖,抑制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限制性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器材:砂土,泡沫,专用防爆泵,空气呼吸器及防静电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大气和水体。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

眼镜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二甲醚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 有醚类特有的气味。

熔点(℃):-141.5

沸点(℃):-24.8

临界压力(Mpa):5.33

饱和蒸汽压(kPa):533.2(20℃)

临界温度(℃):127

闪点(℃):-41

引燃温度(℃):350

燃烧热(kJ/mol):-1453

爆炸上限%(V/V):27%

爆炸下限%(V/V): 3.4%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

避免接触的条件:静电、撞击、震动、热源、点火源

禁配物:强氧化剂、卤素。

危险反应:与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剧烈反应

危险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该产品可发生静电累积,可能导致放电起火。

人体健康危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麻醉作用弱。吸入后可引起麻醉、窒息感。对皮肤有刺激性。急性中毒有头晕、头痛、兴奋或嗜睡、恶心、呕吐、脉缓等;重症者可突然倒下,尿失禁,意识丧失,甚至呼吸停止。可致皮肤冻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对水生生物有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若有冻伤,就医治疗。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源和明火有燃烧爆炸的危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雾状水、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若不能立即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正在燃烧的气体。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 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环境保护措施: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用工业覆盖层或吸附/吸收剂盖住泄漏点附近的下水道等地方,防止气体进入。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个人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高浓度环境中,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

眼镜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甲苯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类似苯的芳香气味。

熔点(℃):-94.9

沸点(℃):110.6

饱和蒸气压(KPa):3.8(25℃)

燃烧热(kJ/mol):-3910.3

临界温度(℃):318.6

临界压力(MPa):4.11

闪点(℃):4

引燃温度(℃):480

爆炸上限%(V/V):7.1

爆炸下限%(V/V):1.1

溶 解 性:不溶于水,可混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等多数有机溶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禁止接触明火 、静电

禁配物:强氧化剂、酸类、卤素等

危险反应:苯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

危险的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无色透明液体,有芳香气味。本品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人体健康危害:有毒,对皮肤、粘膜有刺激性,对中枢神经系统有麻醉作用。

急性中毒:短时间内吸入较高浓度本品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麻醉作用,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胸闷、四肢无力、步态蹒跚、意识模糊。重症者可有躁动、抽搐、昏迷。呼吸道和眼结膜可有明显刺激症状。液体吸入肺内可引起肺炎、肺水肿和肺出血。可出现明显的心脏损害。

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症,肝肿大,女工有月经异常,工人常发生皮肤干燥、皲裂、皮炎。

环境危害:对水体、土壤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引起皮肤刺激; 怀疑损害生育力或胎儿; 可能引起呼吸道刺激,可能引起昏昏欲睡或眩晕; 长期或反复接触可致器官损害; 吞咽并进入呼吸道可能致死; 对水生生物有毒; 对水生生物有害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    入:饮足量温水。如有不适感,就医。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流速过快,容易产生和积聚静电。其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用水灭火无效。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戴好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全身消防服,在安全距离以外及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出现异常现象,应立即撤离。隔离事故现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收容和处理消防水,防止污染环境。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汽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防静电服,带橡胶耐油手套。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

环境保护措施:收容泄漏物,避免环境污染。防止泄漏物进入下水道、地表水和地下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收。使用洁净的无火花工具收集吸收材料。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砂土、惰性物质或蛭石吸收大量液体。用泡沫覆盖,减少蒸发。喷水雾能减少蒸发,但不能降低泄漏物在限制性空间内的易燃性。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甲醇

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气味

熔点(℃):-97.8

沸点(℃):64.7

饱和蒸汽压(kPa):13.33(21.2℃)

闪点(℃):11℃

引燃温度(℃):464

燃烧热(kJ/mol):-723

临界压力(Mpa):7.95

临界温度(℃):240

爆炸下限%(V/V): 6

爆炸上限%(V/V):36.5

溶解性:溶于水,可混溶于苯、醇、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避免接触的条件:静电、撞击、震动、热源、点火源、光照。

禁配物:酸类、酸酐、强氧化剂、碱金属。

危险反应:  与强氧化剂接触发生剧烈反应。

危险分解产物: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高度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该产品可发生静电累积可能导致放电起火。

人体健康危害: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具有明显的麻醉作用。对神经细胞有直接毒害作用,可引起豆状核和小脑皮质变性坏死,导致视网膜和视神经病变。还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

慢性中毒:长期接触可发生神经衰弱综合征,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粘膜刺激,视力减退等。皮肤出现脱脂、皮炎等。

急性中毒:短时大量吸入出现轻度眼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口服有胃肠道刺激症状);经一段时间潜伏期后出现头痛、头晕、乏力、眩晕、酒醉感、意识朦胧、谵妄,甚至昏迷。视神经及视网膜病变,可有视物模糊、复视等,重者失明。代谢性酸中毒时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下降、呼吸加速等。

环境危害: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应给予特别注意。

危险信息:高度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会中毒; 一次接触致器官损害; 引起严重眼睛刺激; 皮肤接触会中毒; 吸入会中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用清水或 1%硫代硫酸钠溶液洗胃。就医。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易燃,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化学反应或引起燃烧。在火场中,受热的容器有爆炸危险。其蒸气比空气重,能在较低处扩散到相当远的地方,遇火源引着回燃。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抗溶性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在安全防爆距离以外,使用雾状水冷却暴露的容器。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烧材料吸附或吸收。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汽灾害。用防爆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个人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镜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煤气

外观与性状:黄褐色汽气混合物,有强烈的刺激性臭味。

饱和蒸气压(kPa):0.611

燃烧热(kJ/mol):16720~18810

临界压力(MPa):3.5

爆炸上限%(V/V):30

爆炸下限%(V/V): 5

自燃温度(℃):600~650

溶解性: 微溶于水

应避免的条件:静电、撞击、震动、热源、点火源、光照。

不相容物质:强氧化剂、碱类等

危险反应:遇明火或高温发生燃烧爆炸。

危险的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有毒,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或火花可引起燃烧,蒸气扩散后,遇火源着火回燃,容器受热可发生爆炸,泄漏物有着火或爆炸危险。

人体健康危害: 煤气中的一氧化碳在血中与血红蛋白结合而造成组织缺氧。急性中毒:轻度中毒者出现头痛、头晕、耳鸣、心悸、恶心、呕吐、无力;中度中毒者除上述症状外,还有面色潮红、口唇樱红、脉快、烦躁、步态不稳、意识模糊,可有昏迷;重度患者昏迷不醒、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大小便失禁等;深度中毒可致死。慢性影响:长期反复吸入一定量的一氧化碳可致神经和心血管系统损害。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吸入会中毒;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果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并立即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消防措施

特别

危险性:有毒,易燃易爆气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隔离直至气体散尽,切断附近一切火源,大量泄漏时要立即划出警戒线,禁止一切车辆、行人进入,派专人负责控制所有火源。应急处理人员戴呼吸器,穿防护服。设法切断气源,用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然后抽排(室内)或强力通风(室外)。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器材:防爆排风机,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空气呼吸器及防静电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大气。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 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一般不需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 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 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实行就业前体检和定期体检制。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限制性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氢气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臭气体。

熔点(℃):-259.18

沸点(℃):-252.8

饱和蒸气压(kPa):13.33(—257.9℃)

燃烧热(kJ/mol):—241.0

临界温度(℃):-240

临界压力(Mpa):1.3

爆炸上限%:75

爆炸下限%:4.1

自然温度(℃):400

引燃温度(℃):500—571

溶解性: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乙醚。

避免接触的条件:明火、高热 、光照

禁配物:强氧化剂和卤素

危险反应:氢气与卤素会发生剧烈反应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比空气轻,高浓度时易导致窒息。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人体健康危害:在生理学上是惰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 才引起窒息。在很高的分压下氢气可呈现出麻醉作用。缺氧性窒息发生后,轻者表现为心悸、气促、头晕、头疼、无力、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力模糊、思维判断力下降等缺氧表现。重者除表现为上述症状外,很快发生神经错乱、意识障碍,甚至呼吸、循环衰竭。液氢可引起冻伤。

环境危害:无环境危害

危险信息:极易燃气体; 含压力下气体,如受热可爆炸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眼睛接触: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氢气的燃烧火焰用肉眼看不到;氢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爆炸。气体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氢气与卤素会发生剧烈反应。

灭火方法及灭火剂:用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使用不易产生火花的工具。停止周围一切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气体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汽或改变蒸气云流向。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环境保护措施: 无污染。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自燃气化,合理通风。如有可能,将漏出气用排风机送至空旷地方或装设适当喷头烧掉。漏气容器不能再用,且要经过技术处理以清除可能剩下的气体。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限制性空间扩散。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一般不需要特殊防护,高浓度接触时可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一般不需特殊防护。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一般作业防护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液氧

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气体或淡蓝色低温液体

熔点(℃):-227

沸点(℃):-183.1

临界压力(Mpa):5.08

饱和蒸汽压(kPa):640(-1600C)

临界温度(℃):-118.95

溶解性:微熔于水、酒精、丙酮

应避免的条件:明火高热,油脂,还原剂

危险反应:与强还原剂接触发生剧烈反应。

禁配物: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一种是燃料和液氧在混合时没有发生着火,但是这种混合物当点火或受到机械撞击时能发生爆轰;另一种液氧与燃料互相接触之前或接触时燃烧已经开始,着火或燃烧并伴随有反复的爆炸。燃烧反应的强度取决于燃料的性能。当液氧发生“跑、冒、滴、漏”事故时,一旦液氧喷溅到的人的皮肤上将引起严重的冻伤事故。

人体健康危害:常压常温下液氧会气化成气态氧,当氧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症。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可失明。

环境危害:无危害

危险信息:可引起或加剧燃烧;氧化剂; 含冷冻液化气体,可引起冻伤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冻伤,先用温水洗浴,再涂抹冻伤软膏,用消毒沙布包轧,就医

眼睛接触:液氧溅入眼中,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消防措施

特别危险性: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是这种混合物当点火或受到机械撞击时能发生爆轰。液氧与燃料互相接触之前或接触时燃烧已经开始,着火或燃烧并伴随有反复的爆炸。燃烧反应的强度取决于燃料的性能。

灭火方法与灭火剂:本品不然,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一般作业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漏出气允许排入大气中。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液氧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可燃物(如木材、纸、油等)或易燃物接触。

个人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消除泄漏气源撤离现场

眼镜防护:接触液氧环境戴防护面罩。

身体防护:穿一般作业工作服。

手防护:戴手套,接触液氧环境(低温)戴棉手套。

其他防护:避免高浓度吸入。避免接触,防止冻伤。

焦油

外观与性状: 黑色粘稠液体,具有特殊臭味。

熔点(℃): 95

沸点(℃): 277.5

闪点(℃): <23

溶解性: 微溶于水,溶于苯、乙醇、乙醚、氯仿、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

应避免的条件:明火、高热。

不相容物质:双氧水、硝酸、氧化剂等

危险反应:遇明火或高温发生燃烧。

危险的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人体健康危害: 作用于皮肤,引起皮炎、痤疮、毛囊炎、光毒性皮炎、中毒性黑皮病、疣赘及癌肿。可引起鼻中隔损伤。吸入热的煤焦油蒸气时会引起中毒;经常接触会引起皮炎。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对大气可造成污染。

危险信息:引起皮肤刺激; 可致癌; 对水生生物有毒; 对水生生物有毒并且有长期持续影响; 可燃液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彻底冲洗皮肤。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施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消防措施

特别

危险性: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接触猛烈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 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消除所有点火源。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防静电服。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 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

大量泄漏:用塑料布、帆布覆盖,减少飞散。使用无火花工具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器材:沙土,泡沫,塑料器皿,专用防爆泵,过滤式防毒面罩,空气呼吸器及防静电服。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污染大气和水体。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必须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防护衣。

手防护: 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 工作现场严禁吸烟。工作完毕,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

四氯化硅

外观与性状:无色或淡黄色发烟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潮解。

熔点(℃):-70

沸点(℃):57.6

饱和蒸气压(kPa):55.99(37.8℃)

临界压力(MPa):3.59

溶解性:可混溶于苯、氯仿、石油醚、乙醚等多数有机溶剂。

应避免的条件:潮湿空气。

禁配物:强氧化剂、醇类、水、强碱。

危险反应: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

危险的分解产物:氯化物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不燃,无特殊燃爆性。遇水产生有毒气体。在潮湿空气中水解而成硅酸和氯化氢,同时发生白烟。对皮肤有腐蚀性。

人体健康危害:对眼睛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高浓度引起角膜浑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眼直接接触可使角膜及眼睑严重灼伤。皮肤接触后可引起组织坏死。本品可引起溶血反应而导致贫血。

环境危害: 对环境有危害。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20-30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误服者用清水漱口,禁止催吐,不给任何饮品。就医。

消防措施

特别

危险性:受热或遇水分解放热,放出有毒的腐蚀性烟气。对很多金属尤其是潮湿空气存在下具有腐蚀性。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用干燥砂土灭火。灭火剂:干燥砂土。禁止用水、泡沫灭火剂。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禁止用水、泡沫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戴橡胶耐酸碱手套,从上风处进入现场。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严禁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环境保护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小量泄漏:用干燥的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覆盖泄漏物。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碎石灰石、苏打灰或石灰中和。用耐腐蚀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

器材:自给正压式呼吸器,防酸碱工作服,橡胶耐酸碱手套。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限制性空间。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汽时,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空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 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酸碱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完毕后淋浴更衣,注意个人清洁卫生。单独存放被毒物污染的衣服,洗后备用。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甲硅烷

外观与性状:无色气体,有恶臭。

熔点(℃):- 185

沸点(℃):-112

闪点(℃):<-50

爆炸上限%(V/V):96.0%

爆炸下限%(V/V): 0.8%

溶解性:溶于苯、四氯化碳。

应避免的条件:热源、明火和火花。可能与空气和氧化剂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禁配物:强氧化剂、氧、碱、卤素。

物理和化学危险性信息:高压气体。能引起快速窒息。极易燃,在与空气接触时可发生自燃,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人体健康危害:吸入甲硅烷蒸气后,引起头痛、头晕、发热、恶心、多汗;严重者面色苍白、脉搏微弱、昏迷。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用大量的水冲洗最少15分钟。脱掉已暴露在硅烷中或被污染的衣服,小心不要接触到眼睛。如果患者有持续的刺激感或其他进一步的健康影响需立即进行医疗处理。

眼睛接触:立即用大量水冲洗至少15 分钟。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

食入:不会通过该途径接触

消防措施

特别

危险性:在与空气接触时可发生自燃,可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暴露于高热或火焰时,钢瓶会快速排放或猛烈爆炸。

灭火方法和灭火剂: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切断气源,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的火焰。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灭火剂: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不适用的灭火剂:卤烃类。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禁止扑灭泄漏气体火焰,除非绝对需要。可能出现自然性/爆炸性再燃。用大量水冷却相邻的钢瓶,直至火焰燃烧尽。如果火焰意外的被扑灭,可能发生爆炸性复燃。因此,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例如,完全撤离以防止人员受到破裂后的钢瓶碎片和有毒烟雾的伤害)。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疏散人员至安全区域。消除所有点火源。加强操作区通风。所有应急处置人员都要有适当的防护,以避免暴露于硅烷中。建议应急处置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静电工作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监测周围环境中的硅烷含量。只有硅烷含量在允许范围内时,人员才能在没有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的情况下进入。进入前要争取关闭气体的总阀门。

环境保护措施:不要在有积累危险的地方排放。不应释放到环境中。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防止继续泄漏或溢漏。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无资料。

防止发生次生危害的预防措施:加大泄漏区域的通风并监控浓度。接近可疑的泄漏区域应慎重。如果硅烷泄放时压力过高或速度过快会引起滞后性的爆炸。泄漏的硅烷如没有自燃会非常危险,不要靠近。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在易燃范围内的高浓度气体能导致快速窒息,应限制进入。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应该佩戴空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

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

手防护:戴乳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 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

三氯氢硅

外观与性状:无色有刺激腥臭味的液体,极易挥发,有毒。遇水分解,溶于二硫化碳、四氯化碳、氯仿、苯等。遇湿易燃物品。

熔点(101.325kPa):-134℃;

沸点(101.325kPa):31.8℃;

蒸气压(-16.4℃):13.3kPa;(14.5℃):53.3kPa;

燃点:-14℃;自燃点:104.4℃;

闪点:-27.8℃;

爆炸极限:6.9~70%;

燃烧分解产物:氯化氢、氧化硅

健康危害:对眼和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作用,高浓度下,引起角膜浑浊、呼吸道炎症,甚至肺水肿,并可伴有头昏、头疼、乏力、恶心、呕吐、心慌等症状。溅在皮肤上,可引起坏死,溃疡长期不愈。

环境危害:对水体和大气可造成污染。

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

吸 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畅通,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 入:误服者用清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就医。

危险特性:三氯硅烷在常温常压下为具有刺激性恶臭易流动易挥发的无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极易燃烧,在-18℃以下也有着火的危险,遇明火强烈燃烧,燃烧时发出红色火焰和白色烟。受高热分解产生有毒的氯化物气体。与氧化剂发生反应,有燃烧危险。极易挥发,在空气中发烟,遇水或水蒸气能产生热和有毒的腐蚀性烟雾。

灭火注意事项:立即切断泄漏源,用干粉灭火器及干砂灭火。切忌使用水、泡沫、二氧化碳、酸碱灭火剂。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式正压呼吸器,穿消防防护服;从上风处进入现场。尽可能切断泄漏源,防止进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泄漏地带有水源时,应用干砂土围成隔离带,将泄漏的三氯氢硅与水隔离开来。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他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在专家指导下清除。

个体防护

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应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戴自给式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胶布防毒衣。

手 防 护:戴橡胶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后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